是你我他,还是你们、我们、他们。

人生总是在不断地抉择中前进,不管是知难而退,还是迎难而上,你的选择都是一种前进。

在理论与实践的并行中,我已经再次面临分水岭。

从前鄙夷的理论(guang)大(shuo)于(bu)实(lian)践,现在正是在我身上呈现出种种令我不悦的迹象。

常规的成长轨迹,总是会把人分为横向发展(not fat),和纵向发展(not slim)。横向的人进入管理者模式:为了打通更多的协作,通过不断的“理解”新的专业领域,而进行知识宽度上的不断拓展。纵向发展的人进入专家模式,通过不断深耕自己所在的领域,达到专业上的高精尖,通过自身的高度,扭转社会需求的杠杆。

我的理解:当一个人遇到了这样的分水岭,就说明已经到达能力圈边界了。你必须在AB之间做一个选择,因为时间不允许你继续试错。

跨界的危险性,体现在你成长的滞待感上。这种感觉会让我觉得一切变得没有意义,约等于一句“浪费时间”,带来的不悦感。

仿佛在发展上,自我的横向和纵向进化不能兼得,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分工。所以如何定位自己?到底是你我他的发展(纵向)模式,还是你们、我们、他们的发展(横向)模式?这决定了我们的终点。

想到在教育中我和Kai经常对比的,大师模式(master)和引导者(guide)模式,我不得不反问:是否只有这两种模式?还是也有很多教育者的风格在两者之间?虽然在我眼中多数人都是明显的站在一边。

但我看到的就是全貌吗?而我又是什么样的这一种存在?是否有价值?

可能要反思是否用一种布道者心态与迎击挑战,或者是苦行僧的心境,救赎自我,也是救赎世界。

人,必有一种风格。这是大师在自己的反复行为中所打磨出来的,也是纵向人才最容易被辨识的特征。管理,必然也有管理的风格,它不仅在具象的导出物上体现,而且更多的会内化在价值观、思考模型和行为风格上。

设计是应用学科,在理论上,暂时没有自身独有的地基可寻,横架在多个理论学科的基础上,设计其实是一种探险行为的集合名词。而设计的具体研究可以是学术性的,他可以是科学的,也可以是哲学的,还可以是文学的……。但是就应用学科在教育中的所体现的那种“光说不做”,是一种令人发指的行为。

如果人生是倒着活的,每天死一点(从博士课程中听到的,似乎是傅拉瑟的表述),那么你可能面临一个你能做的事情会越来越少的尴尬局面。

我的思考还在继续,不过,减法将成为常用伎俩。专注是我理解下唯一的出路,这不仅在于我个人的长短,更在于,我想成就你们、我们、他们的行事理想。

这将是时间与能力之间的一场博弈。希望当海上巨浪拍来,也有穿浪而过,也有踏浪而行。

你,又会做出什么抉择呢?

发表回复